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周雪妍教授/印晓星教授课题组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厄贝沙坦有望成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新策略

发布者: 孟璟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1日
浏览次数:

近日,细胞治疗领域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报道了我院周雪妍/印晓星课题组在干细胞领域的最新成果。该研究建立了2型糖尿病肾病(T2DN)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 - MSCs)和灌胃厄贝沙坦(Irbesartan)的方式,探讨了这两种疗法单独或联合使用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影响。与MSCs或厄贝沙坦单独给药相比,联合使用这两者对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的保护效果更好,为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因素, DN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程。已有文献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足细胞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初步证实;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仅具有独立于降血压作用外的肾脏保护作用,还能够减少蛋白尿的产生。因此,基于DN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设计并验证MSCs与厄贝沙坦联合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药效及机制,可能为DN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策略。

PET/CT动态扫描及成像可以在药物注射入动物体内的第一时间开始追踪,通过后期对PET/CT动态图像应用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获取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和代谢情况,得到在体组织器官对药物代谢的时间活度曲线,从而对药物剂量、作用部位、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等做出精准评价。项目组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micro-PET)成像技术监测了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时间依赖性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间充质干细胞分布在肺部和肝脏,并且对UC-MSCs在大鼠肺部、肝脏和肾脏的摄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PET成像结果表明,UC-MSCs在注射后3小时内即归巢到了大鼠肾脏。尤其在DN组大鼠中,UC-MSCs可以更多的归巢到肾脏中,这与先前的研究结论相符。以上结果为间充质干细疗法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支持。

项目组在完成科学研究的同时,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通力合作,联合打造细胞治疗药物体内示踪平台,获批《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四类证)》,成为淮海经济区首家取得该证的医疗单位,也标志着团队在放射性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应用方面进入国家级方阵,为地区诊疗一体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孟璟和高笑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我院周雪妍教授和印晓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徐州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徐州医科大学“揭榜挂帅”产业-学科融合创新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3287-024-03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