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团讯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团委 - 团讯速递 - 正文

【交汇点】徐州医科大学“育展红图”实践团探索中药红花种植新模式

发布者: 曹跃炫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浏览次数: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近年来,徐州医科大学“育展红图”实践团在徐州市鼓楼区、贾汪区和睢宁县开展多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和药材加工厂,以红花产业为切入点,通过环境数据监测、生产工艺调研、种苗技术改良三大行动,探索“产学研用”融合新范式,为乡村中药种植提质增效注入青春动能。

实地调研,探寻产业发展“新路径”

实践团跟随药农深入种植基地,运用专业设备精准采集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及种植密度等环境参数。在药材加工车间,师生系统观摩红花、金银花、紫苑等中药生产线,记录有效成分计量与提取工艺全流程数据。通过比对田间生长指标与车间生产损耗率,团队建立红花品质溯源数据库,为优化种植管理、提升加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完成3处核心地块的生态图谱绘制和1类生产工艺的效能评估。

科技突围,赋能中药选育“新发展”

针对合作社反映的红花收成递减问题,团队走访20余户药农开展深度访谈。调研发现土壤退化与种苗老化是制约效益的主因。实践团采集28份土壤及种苗样本,依托团队首创的“谱—效”关系数据库开展成分分析,筛选出2类适配当地土质的高效红花种系。在合作基地开辟15亩试验田进行新品种试种,通过药效成分量化对比验证,为产业升级提供精准技术方案。

科普培训,激发人才振兴“新动能”

在专题宣讲会上,团队运用可视化数据模型,揭示传统育苗周期长、损耗高的症结。针对土壤酸化等痛点,现场演示定制基质配比与温控催芽技术,将育苗周期缩短30%。通过“你问我答”环节,将光谱检测、抗病育种等专业知识转化为“土配方”“顺口溜”,发放技术手册150余份。药农李大爷感慨:“大学生教的控温育苗法,比老法子省心又出苗!”

校地协同,构建长效帮扶“新机制”

团队创新开展“车间+田埂”双线教学:在加工厂指导参数化管控,于田间示范数字化育苗操作。师生手把手教授种苗分级、水肥调控等6项核心技术,惠及药农50余人。基于实践成果,团队与合作社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未来将定期派驻技术团队,开展土壤改良跟踪、种苗迭代研发等深度合作,推动红花种植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从实验室的成分分析到田垄间的技术指导,徐州医科大学“育展红图”实践团始终将中药振兴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牢牢扛在肩上,坚持用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发展。团队将持续推广基于“谱-效”关系的分子杂交选育技术,将其延伸至红花深加工产业链,以科技之力破产业困局,将论文写在乡村大地,用“青春红”染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报道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89d2d1e4b0d00eb0f04f2b




【初审:尹家乐;复审:黄飞;终审:韩爱侠】